18jav

18jav信息公开 指南
18jav信息公开 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依申请公开
索引号: 3070211020000013000000/2025060500000171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5-06-05 废止日期:
文 号: 主题分类: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

对省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03002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6-05 浏览次数: 【字体:

A

公开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

您们提出的《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的提案》(13030028)交我们办理,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强化人才引进培养与产业链发展深度融合

一是开展“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选拔工作2024年我省制造业32人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激励广大青年人才服务我省制造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二是做好服务人才引进工作。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建立了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信息征集发布机制,每年定期征集我省企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通过云南人才网前程无忧等网络平台以及各类引才活动对外发布每年组织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制造业用人单位参加“云南人才周”“广聚贤才·共创滇峰”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活动、云南省博士“组团式”招引活动。三是做好柔性引才工作。鼓励支持我省制造业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符合条件的人才积极申报“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柔性引才相关专项,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柔性引才用人机制;充分依托省部、省院、滇沪、滇粤等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开展“彩云英才荟·高层次人才云南行”等柔性引才活动;组织北京、安徽等地的机械工程、生物制药等领域专家开展智力帮扶,技术攻关、传授经验、提供建议意见,为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服务。

二、加强制造业优势领域技术研发攻关

一是梳理科技创新需求,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重点企业征集技术需求,形成《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22025年)》,二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通过组织一批重点研发项目,带动项目承担单位在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我省相关产业改造提升进程。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十四五”以来立项支持了一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省级财政科技经费19.5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3.73亿元,组织实施了由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牵头承担的“智能高端机床及功能部件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5G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运维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应用”,由中国铜业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面向典型流程工业的数字孪生与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昆明理工大学牵头承担的“锡冶炼工业流程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由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中药核心产线数字孪生关键技术研发”等一批重点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相关科研成果的示范应用,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是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牵头起草,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20222023年举办了两届云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在绿色硅、绿色铝、有色及稀贵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化工、电子信息等8个云南省重点发展的产业中,遴选出了19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组建了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第一梯队。三年来,累计安排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7.835亿元,支持集群的产业补短板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和促进组织建设项目。

推进制造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目前获批建设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批准建设云南实验室6个、省重点实验室167个、省技术创新中心27个、省野外科学观测站45个,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云南实验室,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为主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使命的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以科研基础条件支撑的国家级和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形成我省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二是扎实推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聚焦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农特产品、绿色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提升。目前,共开展四个批次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工作,创建了1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牵头单位涵盖国家级创新平台13个、省级创新平台59个、省级以上企业称号104个,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09项,近三年主导/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82项。液态金属创新中心创建以来先后孵化出4家企业,液态金属导热片、液态金属导热膏等产品已进入索尼、联想等国际企业供应链;新型人用疫苗创新中心在mRNA 技术、细菌多糖/多糖结合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等技术方面实现优化与提升;绿色高端铝板带箔创新中心在集电子、电力电容器用超薄铝箔,食品、药品包装用铝箔,电缆通讯用铝箔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三是重点领域建设省级创新平台,围绕数字经济科技创新需求,布局建设了“云南省智能物流装备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定量遥感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数字建造软件技术创新中心”等3个省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量子信息领域科技创新需求,布局建设了“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物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低空经济和无人机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相关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开展创新研究,以高质量的科研引领高水平产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现学科、科研、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我省重点领域加快数字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一是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持续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等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全产业链重塑烟草、有色产业新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抢抓绿色机遇,快速切入新能源赛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全力打造“光伏之都”“绿色铝谷”。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发展钛基、锡基、稀贵金属、液态金属、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电力装备、数控机床和电子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疫苗、细胞、医药中间体等生物制造产业。二是全面引导和协同推进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先后出台了《云南省工业互联网“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云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有49个项目、案例入选国家级试点示范,昆明成为第一批30个示范城市之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列入试点城市,获得专项资金1.5亿,推动昆明333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达到总体目标的83.25%,年度目标的138.75%,。三是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合作。成功举办了2023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有力促进了云南承接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活动期间,组织了园区结对活动,邀请13个省市、100余家单位(园区、协会、企业)共计200余人参加。组织两场(近50家)省外园区深度行考察活动,分别针对“中老铁路”沿线园区、红河一线沿边园区考察调研,进一步增进省外园区对我省园区发展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产业介绍、产业转移展望、产业转移行动及合作仪式等形式,让园区、企业以及有关部门进行充分交流。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不断夯实,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已达34个,服务范围覆盖46个国民经济细分行业,服务企业超过2万个,连接设备3万台,发布工业软件114个,开发工业机理模型14个,获得各类专利216项。培育了以云南白药为代表的6家在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数智工厂”示范,培育了20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2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培育了昆明高新区、曲靖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3个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五、积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

是制定出台《云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措施,建立了制造强省建设考核体系,把各州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情况纳入全省综合考评,进一步调动全省上下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成立了工业经济运行省、州(市)、县(市、区)三级专班,形成了县级筑根基、州(市)级强推动、省级抓统筹的三级联动服务机制。三是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现场推进会,省长王予波出席并讲话,要求全省加快工业经济动能转换、结构升级、质效提升,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六、推动科技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系统性支持

一是展科技金融专题调研,调研省外及省内临沧鑫圆锗业、贵研催化剂等18家科技型企业和建设银行省分行、富滇银行12家金融机构,了解企业信贷情况、股权融资需求情况,并组织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专题研究科技金融,完成科技金融专题调研报告,积极协调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遇到的问题。二是好科技金融融资对接,根据工业领域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清单,及时沟通对接银行金融机构,组织昆明明超电缆有限公司、昆明自动化成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参会,协调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我省工业领域企业融资的服务支持力度。三是加大资本市场服务力度,省委金融办会同云南证监局制定印发《关于支持云南省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高水平发展的工作措施》,并会同云南证监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投资促进局举办2024云南股权投资大会”,并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举办“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产业金融合作对接活动”。20243月,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云南证监局举办“‘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上市直通车”专场培训。四是推动省股权交易中心服务科技创新企业,2024年,指导省股权交易中心组织或参与各类基础规范培育活动30余场,投融资活动9场。截至2024年末,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81家,其中,专精特新和科技创新企业挂牌330家(去重),占比达到86.61%(专精特新板266家、科技创新板277家,分别占比69.82%72.70%)。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们的建议,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我省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

一是围绕以铝和铜为主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以铟、锗、铂族金属、钛、镓为主的稀贵金属新材料,发挥磷、锂资源优势的新能源电池产业深度延链,中药材深加工,智能装备、低空装备以及智能终端、工业软件为主的信息等重点发展的产业,突出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打造能够引领产业升级、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增长引擎。二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持续加强资源配置,针对信息技术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用继续开展科研攻关及示范应用,面向产业征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技术需求,提升科技支撑的精准度,促进相关产业在我省高质量发展。三是支持已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创新研究,以高质量的科研引领高水平产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研究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融通发展,加快产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云南特色的科技成果。同时围绕绿色能源重点领域的新能源电池、绿色铝等方向科技创新需求,依托昆明理工大学、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建设云南省先进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绿色铝基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筹)等省重点实验室;依托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建设云南省绿色铝技术创新中心(筹)等技术创新中心。四是省教育厅牵头,以教育部云南高等研究院、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产业学院建设为载体,推动学科、科研、人才一体化发展:一是打造教育部云南高等研究院重大攻关产教育人模式打通“产业—企业—项目—学科—高校—团队—导师—学生”联合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链条,助推云南形成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西部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重要教育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二是打造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双导师”科教融合育人模式。聚焦理工农医等服务云南重点产业学科和科技前沿,采用“省外高校+云南高校”结对联合培养拔尖学生,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享师资、学术、科研等资源,依托重大科研任务、重要科研平台、重点科研团队育人三是打造“学科+产业”创新育人模式。对接重点产业领域,依托“服务产业发展学科群”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职教园区。

感谢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63

(联系人及电话:技术创新处 杨腾云,087163516365


【打印正文】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