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jav

18jav信息公开 指南
18jav信息公开 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依申请公开
索引号: 3070211020000013000000/2025060900000177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5-06-09 废止日期:
文 号: 主题分类: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72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6-09 浏览次数: 【字体:

A

公开

宁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第0728号)交我们办理,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2020年以来,全省开发区先后经历了整合、撤销、目录修订等系列改革,数量由64个变为89个到目前的122个。全省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壮大园区经济部署安排,坚定不移抓项目、帮企业、育产业、促发展,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2024年底全省89个开发区完成营业收入2.4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47万亿元(约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0%)。其中,61产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和营业收入分别完成8751.81亿元、12229.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增加至2069营业收入超千亿园区有2个,五百亿以上5个,百亿以上24个;亩均营业收入达243.65万元。但园区发展中也还存在发展质效不高、传统产业层次低、科技人才支撑不足、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两化融合不够、市场化程度较低、招商引资难度大等问题

一、关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扩大新质生产力规模的建议

(一)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特色中小企业集群。印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制定支持集群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机制,举办2轮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聚焦绿色硅、绿色铝、有色及稀贵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化工、电子信息等重点发展产业认定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9个,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集群的产业综合实力、合作创新能力、网络协作能力、公共治理能力。2024滇中稀贵金属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关键环节配套能力,累计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4个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1个。

(二)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建立完善新建投产”“小升临退规三个企业库,2024年底全省共有工业企业8.73万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515户。扎实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2024年底全省保有高新技术企业3840户。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体系。坚持靶向培育、精准服务,持续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全省构建起以3019户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座1543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骨干85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6户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为高端的优质企业金字塔体系。

(三)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我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提出实施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产品供给能力提升6大行动,将工业领域任务进一步细化实化,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做好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项目申报,2024年,工业领域共40个项目获10.65亿元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积极向工信部推荐我省再贷款项470个,119个项目纳入国家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备选项目清单,12个项目获得贷款11.51亿元。在新增预算方案无法实现情况下,2024筹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项目140个,支持资金4.15亿元,占资金总盘子的40%以上。

(四)推动园区绿色、安全发展。进一步规范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管理,防控园区环境风险、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园区绿化美化、绿色低碳、零碳园区创建,提升园区发展软实力和竞争力,创建绿色低碳产业园区10个,零碳园区10个,认定绿美园区58个。组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累计培育创建绿色工厂169家(国家级115家)、绿色工业园区12个(国家级1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家(国家级6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84种。督促园区管委会通过安全生产专题会、日常例会等牢固树立生命重于泰山生命至上、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好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安全生产月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及宣传教育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五)加快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实施方案,昆明入选全国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和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实施5G应用扬帆云南行动计划,打造5G+创新应用平台建设8个,培育5G工厂4个。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建成34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超2万户。累计培育20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培育6数智工厂27小灯塔示范企业。

二、关于聚焦创新驱动引领,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动能的建议

(一)推动重点产业链创新赋能。全面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支持新三样等产业相关企业领建研发中心、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产业链中试验证平台。鼓励铜、锡、钛、锂等领域企业牵头攻关重点研发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促进延链补链强链。支持老三样等传统产业研发平台升级扩能。支持特三样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卫星应用、低空经济、氢能及储能等未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协同创新,优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14家、企业技术中心达534家。建成云南贵金属实验室、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云南疫苗实验室等6个云南实验室,组建云南省铜铅锌、锡铟、新能源材料、铝基材料4个创新联合体,建成三七产业、新能源特种电线电缆、数字建造软件、锡新材料等8个省技术创新中心。

(三)加快推动研发攻关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在绿色铝、绿色硅、稀贵金属、智能制造、生物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立项重大科技项目62个,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超薄大尺寸单晶硅片切割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围绕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新材料、硅化工、光电等产业,组织有关企业、昆明理工大学、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院等,开展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需求对接。

三、关于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的建议

(一)提升园区载体功能。抢抓国家开发区公告目录修订机遇期,解决部分县(市)没有园区的问题,印发细则推动了产业园区申报设立、规划建设、调整变更等规范化管理。全力支持新设云南官渡产业园区等33家省级产业园区,全省产业园区数量由之前的61家(原空港经济区撤销后为60家)增加为93(安宁产业园更名为安宁高新区后为92家)。目前,除怒江州福贡县、贡山县和迪庆州德钦县、维西县等极少数暂不具备条件地区外,全省各县(市、区)已实现开发区全覆盖。全力做好新一轮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确保全部产业园区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合理规划四至范围。

(二)支持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聚集区建设。全面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五条措施》要求,支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重点产业园区及重点州(市)探索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聚集区,支持高校等院校、科研院所或者企业利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跨度验证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基地。

(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各开发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支持探索实践东部企业+云南资源”“东部研发+云南制造”“东部市场+云南产品”“东部总部+云南基地的产业合作发展模式,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依托东西部协作、“16+16”沪滇合作机制,创新以商招商、合作建园等模式,促成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浙商科技产业园、滇粤易门广东产业园等园中园落地建设。深化沪滇合作,砚山、富宁产业园区分别与上海市北高新(集团)、上海北科创集团合作组建公司,推动招商、经贸、市场推广等领域全面合作。

四、关于加强引培用留,打造新质生产力人才矩阵的建议

(一)积极做好人才服务。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云南省兴滇惠才卡实施细则(试行)》等人才服务保障政策,推进落实兴滇惠才卡医疗保障、交通出行、旅游服务等12个方面26项服务事项,为持有兴滇惠才卡的园区人才做好服务保障。

(二)支持开发区创新人才培引。以高校国际合作创新研究院为平台,鼓励支持引进和培育高精尖缺优秀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参与开发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支持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开发区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建立校企园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支持云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化学科结构,为开发区订单式培养人才。建立开发区人才需求信息库,鼓励建立人才服务工作站。创新人才激励、评价、流动、服务等机制,支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试点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三)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持续打造彩云英才荟人才服务品牌,通过举办高层次人才服务交流活动,为园区人才搭建交流互动、信息共享、成果互通、智慧碰撞、情感沟通的平台。开展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选拔工作,2024年产业园区有 4人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激励广大青年人才服务我省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五、关于坚定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活力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云南省产业园区管理实施细则、云南省绿美园区、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系列三年行动、云南省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工作方案、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券项目管理和服务工作指引、开发区工业废水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可行性评估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配合相关部门修改制定出台《云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办法》《云南省开发区主导产业指引》《云南省开发区管理办法(试行)》等,着力构建开发区政策支持、改革推动、重点突破、要素保障的工作机制,引导激励全省开发区规范发展、争先进位、优化提升。

(二)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成立由分管副省长牵头的工业经济运行省级工作专班,按月调度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运行、园区重点项目要素保障等重大事项,做好项目服务员2024年合计梳理全省工业领域重点企业(项目)困难问题清单共计201项,办结176项、阶段性办结17项,办结率为87.6%2025年全省工业领域重点企业(项目)困难问题清单共计150项(含上年结转数),现已办结事项35项、阶段性办结21项、正在推进94项。厅领导牵头组成包保服务工作组联动州市,深入一线,帮助入园企业纾困解难。通过上门问诊、精准施策方式,形成问题收集-分类梳理-汇总交办-办理反馈工作闭环,让企业真切感受到服务温度。以集中成片开发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为重点推行新增工业用地 标准地出让标准地出让面积占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用地实际出让面积50%以上

(三)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支持,2023年以来,我省产业园区共获批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36.66亿元,省级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基本实现五通一平。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将园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列为支持方向之一,重点支持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务实高效的政银企融资服务对接活动,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向17家金融机构全面推荐130余户企业融资需求,同时为企业精心筛选并推荐121个特色金融产品。目前,已有75家企业成功获得银行授信,授信额度65亿元。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职能职责,将您的建议继续融入全省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持续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主要开展以下几个专项行动:

(一)体制机制创新行动。探索建立开发区与地方政府合理的投入和收入分配制度。依托沪滇协作机制,举办1期产业园区业务能力培训班。制定2.0版本的产业园区管理实施细则。加快推进管运分离改革,推动园区市场化运营。建立完善园区平台公司资产、负债台账,组织开展地方专项债券项目配套融资工作,联动金融工具加强园区配套建设。

(二)主导产业提升行动。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优化园区布局,形成错位互补的产业发展生态。指导园区聚焦铜铝为主的有色金属,铟、锗、铂为主的稀贵金属新材料,绿色硅、精细磷化工、新能源电池、中药材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继续发展壮大资源经济遵循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规律,加强前瞻谋划、政策引导,继续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新兴和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的制高点加快西山海口、宣威羊场等化工园区建设认定工作。力争2025年全省产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

(三)基础设施提升行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积极争取省预算内投资和地方专项债券的重点支持,加快专债资金支持进度,提前预收储土地并适度超前建设水、电、路、气、环保等基础性生产配套设施。用好外来人员务工政策,在沿边园区重点布局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制造、特色食品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加快闲置标准厂房处置利用工作。加快玉溪市大化、昆明安宁等铁路专用线及园区物流设施建设,增强园区货物资源整合集散能力。提升重点园区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投资建设运营智慧园区。加快华坪产业园区等具备条件的园区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试点,常态化推进零碳园区创建工作。

(四)创新赋能行动。支持园区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创新研究,聚焦产业创新开展联合攻关,以高质量科研引领高水平产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持续支持园区聚焦重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需求,依托龙头企业申报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园区高校科研院所申报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继续遴选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培育。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五条措施》,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统筹园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对传统产业升级衍生、新兴产业拓展产生、未来产业等新赛道产业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力度。

(五)园区招商专项行动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和各园区实际,强化省级层面统筹布局,精准研究确定重点园区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恶竞争。指导建立园区招商战略联盟和产业联盟,科学制定引进和落地双方的分享比例,实现互利共赢。围绕5大重点产业及园区主导产业招大引强,用好招商引资一图两库三清单, 力争 2025 年每个开发区新招引签约项目5个以上。

(六)园区合作共建行动。组织开展园区合作,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成本共担和指标分享机制,重点推进与上海、广东、 江苏、浙江等东部省(市)产业协作和园区共建。加快瑞丽产业协作园区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园中园”“一区多园模式。借助沪滇合作机制,建立“16+16”园区常态化沟通和月调度机制,力争每个合作园区促成一批项目落地。

感谢您对全省园区经济发展的关心支持,恳请您持续关注并给我们提出宝贵建议。


【打印正文】 【字体: